“海底光棒”打破国际技术壁垒<br/>亨通创新突破我国光通信产业发展瓶颈
2015-01-28 13:14:46
        一根海底光缆,传输1公里后的信号衰减仅为4%,这相当于一只100瓦灯泡,在10公里外使用时依旧能达到60瓦的效果。近日,亨通光电研发中心承担的“长距离低损耗海底光缆用光纤预制棒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并成功申报省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这已是亨通集团承担的第162项省部级以上科技项目,获国家授权专利总数超1500项。其中,发明专利120项,参与国家及行业标准制定81项。
        “科技创新已成为经济新常态下驱动亨通转型发展的‘最强引擎’”。亨通集团总裁助理吴如其说,在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保证下,亨通不仅引领了中国线缆制造业的发展,完成了光通信传输领域里技术最密集、最困难、最核心的光纤预制棒自主研发,形成了光棒、光纤、光缆到光器件的完整产业链,还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国际技术壁垒。
        当前,海底光缆作为国际通信的重要手段,承担了90%以上的国际通信业务。但是,海底特殊的环境对光缆性能提出了极高要求。尤其是长距离低损耗海底光缆,制造工艺十分困难,长期被法、英、日、美等极少数企业垄断。处于其上游的核心产品——光纤预制棒及其他配套设备,国内没有企业可以制备。为此,加快特种光纤预制棒国产化进程是突破我国海底光纤、光缆产业发展瓶颈的主要途径。
        “要保证海底光纤通信正常传输,必须有合理的波导结构。其中,最重要的方式是通过芯层掺锗、包层掺氟实现芯层和包层的折射率差。”亨通光电研发中心负责人马建强介绍,掺锗虽能提高芯层折射率,但增大了损耗,缩短了信号传输距离。
        长距离低损耗海底光缆用光纤预制棒的研发,就是要尽量减少芯层掺锗的比例,同时对包层深度掺氟,确保折射率差。“深度掺氟技术难度极大。目前,全球仅有少数几家企业掌握。”
        亨通还从光纤预制棒的结构设计入手,通过增加芯层厚度,扩大有效面积,实现大容量、长距离传输。“今年,长距离低损耗海底光缆用光纤预制棒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将完成新产品鉴定,力争明年实现量产。”马建强介绍,依托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省重点实验室、省光电传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技术研发平台,亨通光电研发中心已获省部级以上科技项目15项,申报各类光棒研发专利47项,其中发明专利25项,授权4项,1件获中国专利优秀奖。
来源:

  • 上一篇 :智能家居的新概念——云智能管家
  • 下一篇 : 中利科技中标中国电信室外光缆集采 共125万芯公里
  •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