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国互联网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创新部总经理李安民,中国移动市场经营部副总经理沈红群,中国联通产品创新部副总经理陈扬帆三人以“‘互联网+‘通信行业的新机遇”展开对话。
他们从运营商的角度分享了未来怎么样去提速,怎么样去降费,怎么样构建新一代的网络,为所有的用户提供安全高效的网络空间等议题。
以下是对话实录:
郎永淳:互联网与通信行业融合将会带来怎么样的新机遇,我们接下来邀请三位对话嘉宾,有请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创新部总经理李安民先生,有请中国移动市场经营部副总经理沈红群女士,中国联通产品创新部副总经理陈扬帆先生。有请三位来到台上。
欢迎三位,先简单地和各位打个招呼,介绍一下自己。
李安民:我是来自中国电信创事业部的李安民。
沈红群:我是来自中国移动市场经营部副总经理沈红群。
陈扬帆:我是来自中国联通产品创新副总经理陈扬帆。
郎永淳:我们刚才提到了互联网,互联网就是高速公路,高速公路就是我们的运营商去构建的,而现在构建的这样一个成果是什么?尤其是在推动国务院一系列的建设落到实处方面,我们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做了哪些工作?未来会有哪些优势?
李安民:因为按照整个国家的要求,中国电信也是我们积极相应主动地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尤其是互联网的基础上,实际上是网络的基础设施,前面在介绍的时候也谈过,实际上以5G为代表的尤其是两个重点方面,一个是多应用,第二个是多场景,刚才曹院长介绍以5G为代表的多场景,比如说低功率的大连接。第二个是多种应用的场景,其实不仅仅是代表,尤其是要万物互联,互联网的迅猛的要求,其实也对我们通信运营商建设下一代的网络,包括以通信为代表的电信运营商,不仅仅是提质增效,更重要的是为国家、为产业、为用户顺应互联网和“互联网+”以及互联网的时代,发挥我们的基础电信运营商的特点,用新的技术、新的网络来顺应。
郎永淳:我已经看到中国移动是在大会上发布了2020要真正地应用到用户。中国电信有没有计划?
李安民:我们8月1号在部分城市正式上线,我们这一次设计是载波聚合的技术,我们能提升到30兆到50兆,我们今年已经开展了VLTE的技术验证,这个到5G的时代,我们有一系列的无论从技术、业务还是从商业上讲,都是在紧锣密鼓地、扎扎实实地推进一些实施。
郎永淳:我们请中国联通,你们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是什么样子?
陈扬帆:先说4G,我们在固网上,在很多家庭和办公的场所下,我们的手机效果是在WiFi下,中国联通是2016年全面完成了光纤,我们未来给互联网公司100个G为单位在提升,各家单位都在做载波聚合,我们目前已经达到260个兆瓦下行数据。未来我们可以想象,我们5G时代到来的时候速率会更快,能接入终端数是10倍、100倍的增长,可能功耗会更低,会带来很大的上涨空间,未来一定会推动除了人和人充满想象力的连接,包括我们的虚拟现实等等,体验很大一部分会带来物和人的连接,物和物的连接,这是我们未来的一个愿景,同时我们希望5G是开放的共享平台,网络是更好的融合的关系。
郎永淳:中国移动方面有什么样的推动?
沈红群:中国移动这几年每年的投资两千多亿就是在建设网络,从古代的情况来看,我们大概每年都能够保证我们的带宽是翻番的增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4G方面应该说是投入了超常规建设的策略,通过一年半的时间,我们已经建成了全球最大的一个4G网络。我们现在4G网络的基站总数,大概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已经接近了我们原来2G网络20余年建的数量,人口大概覆盖了85%。我们的用户也就是在前几天刚刚突破了两个亿,这是我们现在在网络上面做的一些工作。
当然了,在提供现有服务的同时,我们在我们的公司内部在不断地跟进5G的研究,在无线层面呢,我们也是中国的IMT2020专家组的副组长单位,而且牵头制定我们整个5G需求的白皮书。特别是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移动也是发挥我们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来推动中国的标准能够被全球接受。那么我们所制定的5G的需求前期向国际电联提交了九个需求,其中八个被采纳了。
在核心网络上面,我们的现代网络也是在通用化和软件化的方向发展,相信随着发展的进步,今后我们的网络会更加地开放、更加地灵活。
郎永淳:未来估计在技术上面有哪些突破,怎么弥补现在发展当中所遇到的问题?
沈红群:刚才曹院长的演讲,包括联通陈总的发言里面都提到了,其实我们现在社会的需求,不论是我们的产业互联网,还是我们工业互联网,可能对于我们整个网络的需求是希望有一个可以媲美光纤的速度,体验的速率。同时,也是希望有一个零时延的体验延迟接入。另外,我们的连接会从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到人与物之间的连接,一直到万物之间的连接,这时候我们需要海量的设备,需要低功耗、低时延的。5G最重要的变化是速率上的提升,可能会从现在4G时代的MB的时代,提升到5G时代的TB时代,能耗上可能会有非常大的提升,我们希望能够比现在的4G提升100倍以上。
郎永淳:以后再也不会出现我们现在的卡的问题,包括我所住的小区也是一个老小区,我说要改造光纤,技术员一来了之后说这个线是死的,只能在外面装一个盒,到5G的时候我用移动的通信都可以结果这个速率的问题?
沈红群:今后网络在接入端的趋势应该是由移动替代有线。前面面20年我们的移动电话替代了固定电话,这个趋势非常明显,未来的20年移动接入将会替代有线的接入,所有的上网都会剪掉那样一个尾巴。
郎永淳:中国联通同意这个观点吗?
陈扬帆:目前光网络担任了骨干网络的职责,从用户接入这一侧来说,不管是随着WiFi802技术的发展,还是随着4G和5G的发展,最后用户的接入方式会更多,可能也会更灵活,除了WiFi以外,可能还有蓝牙。但是在无线端的融合,这个背后的承载,我们的光纤骨干网仍然是非常重要和需要的,最后的接入端是无线,但是骨干仍然是光纤。
郎永淳:我们把这个高速公路建好了之后怎么样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怎么样通过互联网、物联网来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工作,在这个方面有什么样具体的举措?
李安民:因为所有的带宽的升级,最终刚才也讲了,是我们标准的国家产业和用户价值,所以这个瓶颈不仅仅是一个带宽的升级,所以正像主持人讲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非常重要的带宽的核心升级更要提供好我们的服务,比如说我们在宽带上面推出的五星级服务,这种升级服务更好地推动带宽升级当中用户享受到真正的与带宽相匹配的服务的等级。
第二个,更主要的基于这个带宽我们要进行一些应用创新,比如说我们都有专业的公司,我们有专业的人群,针对系统提升进行了大量的创新,通过应用的创新、服务的升级,加上核心的升级,这三管齐下,真正把我们的带宽发挥好,为产业的升级、为民生服务做出我们的贡献。
郎永淳:李总提到了三大创新,应用创新、服务创新、乃至我们核心的网络的升级,我们以前更多的是语音,现在更多的是数据、是流量,面对这样的趋势我们三大运营商怎么做好我们自己的创新?
沈红群:三个运营商都处在从语音经营向流量经营的转型时代,我们如何适应这个转型呢?也是在几个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一个是在网络方面做转型,刚才介绍中已经讲了。网络的转型对中国移动来说最大的就是让我们的用户能够更多地从两三G向4G网络迁移,这是很大的一个转型。
第二个转型,我们在终端方面的一个转型,这点我是特别想要提一提中国移动承接了自主知识产权TD以来,为了推动这个产业链的发展,我们专门成立了终端公司来引导和推动整个终端产业的发展。通过这些年的努力,应该说还是取得了比较可喜的成果。一个是通过TD的推动,我们现在整个TD终端产业链是比较完善的,几乎全球所有的芯片厂商和终端厂商生产的产品都能够支持我们TD的支持和标准。第二个,通过这些年的努力,我们还是让我们的市场格局有了非常大的变革,最主要的是中国的自有的终端品牌影响力在逐步地扩大。无论是从我们国内终端的销量情况来看,以前可能是国外的品牌包揽天下。现在从最近的情况来看,基本上前五位的市场份额可能有四个都是中国的厂家,像小米、华为、联想、VIVO等等这些厂家已经非常有影响力,而且他们的产品也是在走向国外。第三个一些终端厂商标准的引导,让我们的终端价格有了一定的下降,特别是推出的速度很快,我们现在4G推出以后,算是创造了国际上的一个先例,我们4G的终端,我们的4G网络是同步推出的,按照一般的惯例,终端肯定比网络要推迟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推出,我们花了基本上跟网络同步推出,而且大概只花了一年的时间就实现了销量。这个全球达到花了三年的时间,这个是我们终端方面的转型,终端也是我们实现的非常重要的抓手。
第三,我们做了一个营销方面的转型,这个体现在我们的资费设计上,现在我们的套餐设计是以流量为主的套餐,我们4G的套餐,流量的占比比传统的套餐都要提升45%以上,流量价格也只有2、3G用户的一半。
另外,从我们营销模式上来看也是有比较明显的变化,我们从原来单一的指向用户的收费的模式,现在变成是前向后向相结合,特别是面向后端企业的流量的应用,通过企业统一买流量,提升他们自己业务的使用率。当然,另外我们不断地进行一些业务的扩展,比如说我们成立了公司,专门来负责做数据内容方面的服务,成立了物联网公司专门负责整个物联网的服务。还建设了一些面向教育、医疗方面的一些行业的服务。
郎永淳:陈总是创新的经理,创新变革方面有没有压力?
陈扬帆:有压力。
郎永淳:有什么压力?
陈扬帆:确实我们知道互联网这一块这些年发展很快,我们也在这个当中寻找我们自己的定位,也跟郎老师和各位分享一下,这么多年走下来,我们发现从国内应该是九年,随着3G的挂牌,中国互联网进入爆发,互联网存在,有智能终端,从这几年看下来,我们觉得互联网运营商各有优势,大家有合作的基础,也有合作供应的资源的互补,大家是一种互补和共赢的相依共存的关系,运营商是强在网络,互联网公司是强在网络。双方合作起来推动了信息化的发展。中国联通也发布了我们的沃+开放平台,我们向互联网企业开放一些电信的能力,举例子像中国联通也是全国三大云平台之一,包括是运营商的一些计费能力,包括物联网的一些管理能力向互联网开放。
第二个是和互联网形成产品聚合,刚才说到4G时代我们怎么经营的问题,2G、3G是经营语音,3G是经营流量,流量是在我们的第三方互联网应用方面,联通也是和互联网公司不断探索流量+应用的一体化应用。举例子,我们和搜狐具有的搜狐视频定向产品,我们合规性的产品,有联通的对象流量,有微信的特权,推动流量+应用的一体化产品,也和百度推出了整个沃百度金融理财产品这些方面。这是在业务方面,我们和互联网公司不断形成应用+网络的一体化产品。同时,在网络本身来说呢,联通去年专门成立了一个叫网络中心,负责端到端的用户体验,从用户使用的终端一直到互联网公司的服务器,这当中的体验其中很大一块就是负责和互联网公司的基础合作,它可以目前定期给互联网公司提供一些质量报告,例如告诉大型互联网公司你有几百个CBN,他走的路由是多少。现在总体来说,运营商和互联网这一块还是有非常大的一个互补资源,但是这一块的合作是新事物,我们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当中大家统一思想,只要大家具备有共赢的思维,这是我们的一个思考。
郎永淳:这是从陈总的思考,从世界的范围来看是网络加上应用的合作关系,而不是完全的竞争性的关系,要构建一个非常好的生态系统,当然一说到这个生态系统,BAT,因为BAT在信息领域、消费领域,乃至社群领域构建了一个大的生态圈,包括现在讲的小米,估值也是非常非常高,通过硬件来构建生态圈,其实最核心的就是粘合了大量的用户,大量的用户后面意味着大量的数据,意味着我们怎么样运用好这个大数据,关于这个大数据的构建以及大数据的开放方面,我不知道三位从运营商的角度有什么样的想法和做法?
因为我们知道包括BAT来讲,他们在数据的应用当中,数据的构建上面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级的云的级别,你们在这个数据的构建上面有什么样的做法?
李安民:大数据也是非常热点的一个领域,因为作为运营商大家都知道,在大数据当中,我们也是占有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关键的环节,因为运营商的数据的特点是跟民生和产业基础相关的非常典型、非常重要的一些核心数据。我们在通信和互联网应用当中非常重要,从通信来讲,也是按照国家和产业的部署,以及按照用户的一些需要,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一个还是加强我们的数据的会聚与整理,我们是客户需求导向,客户和产业需要什么样的数据我们来进行一些整理,而不是说像原来送过来让别人用,我们无导向、无需求地去送。
第二个是根据这样的需要、根据这样的应用,我们进行进一步数据的挖掘。结合中国电信我们也是创新、开放、合作的姿态,我们加大跟民营、跟社会资本的合作,产生了很多新的方式,我们不仅仅是业务方面。因为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必须要从数据建立和数据挖掘来做。
第三个是挖掘大数据的产品应用,这个是核心,大数据最终还是通过产品和应用来提供给我们国家的产业和用户需要。
第四个大数据可能现在看得比较多的是如何通过它来提供业务,如何通过它来提供一些商业,其实大数据,尤其是供应商的大数据,我刚才讲了底层性、敏感性、隐私性,对于大数据安全的保证也是作为运营商来讲非常地重要,所以我们一定要提供一些如何做到安全、隐私。
主要从这四个方面。
郎永淳:从消费者来讲主要是通过怎么样保护我们的隐私,保护我们的信息安全,尤其是对于中国移动而言,中国移动在中国拥有的用户量是最大的,在这方面你们有什么样的考量?有一系列产品推出之后会不会还保护我们的用户隐私和安全?在对其他的合作方面,怎么样来开放一些服务?
沈红群:正如刚才郎老师说的,确实中国移动的数据是非常巨大的,我们的数据在国外的几百个国家都有蔓延,我们的数据也是24小时不间断的数据,不需要你装一个APP才能保证这个数据。每天的数据量有150个T左右,正如郎老师所讲的,大家都非常关心数据的安全,我们中国移动前些年也是构建了我们一些大数据的能力,我们主要是对内应用,对外开放上我们非常谨慎,前提是必须要保护用户的隐私,确保我们的数据产权是合理的。
那么我们现在即便是在我们内部使用的情况下,我们在安全上面也是做了比较多的工作的,比如说我们所有的用户数据积攒以后,可能会对用户的关键信息,也就是他的姓名、他的身份信息就会进行一些脱敏的处理。一般应用的使用者或者产品的开发者是看不到这些数据的。
第二,我们在做一些产品的时候,可能更多的是针对一些群体性的分析,而不是针对个体的分析。所以通过这些方面呢,来解决我们安全方面的一些困惑,并且我们在这个基础设施方面,我们建设了比较多的安全的举措,来保护我们整个数据不会出我们中国移动的机房,这个是这样。
在对外服务的领域,我们现在也在保持安全的基础上,再做一些探索,主要的一些探索可能有几个方面:
一个就是在用户的群体行为的观察方面,结合我们把我们用户群体的行为的一些轨迹,和我们的城市的管理相结合,我们在某个地方跟系统相结合以后,对他的旅游热点地区进行一些人流的监测,通过我们这个监测可以使它的调度能力很好地提升,它的整个景区的热点时间的拥堵率就会下降40%、50%这样一个水平。
另外一个,刚才已经提到了,我们可以利用我们网上的一些信息发布一些行业性的报告,比如说我们告诉网民我们的APP大概它在我们网络上的表现是怎么样子的?可能用户就会很喜欢,原来这个APP实现同样的功能,但是它可能使用起来会更加流畅,速度会更加快,或者说它会为你更多地节省流量,更少地消耗你的电量。像这些东西对用户来说很有帮助,其实对我们开发企业来说也是很有帮助,他有了这些信息以后可以更好地优化他的产品。
第三个,就是一些征信方面的服务,来帮助一些金融企业,比如说你在这个地方做了刷卡,现场ATM的刷卡,事实上网络反映你这个人没有在这个地方,可能你的刷卡就是有诈骗的行为在其中。我们也在探索,但是这个基础肯定是保障用户安全的,而是针对个人用户。
郎永淳:全方位地保护用户,比如说外地的朋友说所有北京来的电话我都不会接,在中国联通方面,你们怎么样考虑未来通过大数据的构建来保障客户的安全?未来会开放哪些业务?
陈扬帆:大数据这一块,联通这几年做的数据的集中化的工作,我们2012年开始建全国的大数据中心,及时构建我们大数据的平台,目前的应用来说,主要还是集中在我们自身的内部,哪些方面呢?跟用户感知信息相关的,这一块我们在确保信息的安全和用户隐私的前提下,我们会做一些像用户假如流量比较大的,我们会推荐流量更大的4G套餐。
第二方面,我们在做4G规划的时候,去年做4G规划的时候有一个重要的参数就是在4G规划的区域内覆盖了已有的3G能量,这是我们的重要的指标,包括他的上网的应用用在优化方面比较多,这更多的是用在对内的应用上。
郎永淳:感谢三位的分享,由于时间的关系,已经到了11点半了,非常感谢三位从运营商的角度跟我们分享了未来怎么样去提速,怎么样去降费,怎么样构建新一代的网络,为所有的用户提供安全高效的网络空间,感谢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