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新闻>文章正文
12月7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2015年新增院士名单,中科院新增61名,工程院新增70名,其中8名为在鄂专家。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余少华荣膺中国工程院院士(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部)。
我省今年新增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余少华当选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李德群当选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丁烈云当选工程管理学部院士,武汉钢铁(集团)公司高级工程师毛新平当选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院士。
新增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陈孝平当选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武汉大学教授夏军、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郝芳当选地学部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预警学院教授王永良当选信息技术科学部院士。
余少华(1962年生于武汉),光纤传输系统与网络技术专家。湖北武汉人,1992年博士毕业,1993年到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工作至今。历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研究室副主任、院IP项目负责人、博士生导师、烽火网络公司总经理、烽火通信公司副总裁、院副总工程师。现任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总工、副院长,中国通信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光通信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863计划网络与通信主题专家。曾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超高速超大容量超长距离光传输基础研究”首席、国际电信联盟ITU-T光和接入网研究组(SG15)副主席。 他长期从事光纤传输系统和通信网络技术研究,是我国电信传输网SDH与互联网融合的开拓者之一。申请发明专利96件(含7件授权美国专利),发表论文68篇,完成著作4部。针对“已覆盖全球的电信传输网SDH只面向话音设计、业务单一问题”和“城域传送网中N种业务需建N种网络的重复建设趋势”,他在国际上率先发明以太网与SDH网融合(两网融合)传送的LAPS(链路接入规程-SDH)系统设备装置和城域网MSR(多业务环)系统设备装置,均实现产业化。LAPS与单纯路由器传送相比,传输速率相同,成本不到十分之一,同时也避免了使用国外设备带来的知识产权问题。提出并主导制定LAPS和MSR等三项国际电联标准,实现百年国际电信ITU-T史上,中国在制订和掌握电信技术标准零的突破。LAPS作为国际上两种主流方案中较早发明的技术,被全球四十多家系统设备厂商和十多家芯片厂商生产与引用。在SDH传输网的互联网化、利用已覆盖全球的SDH解决互联网的覆盖与提速问题、城域分组环网传送多种业务等国际热点问题上作出了开拓性贡献。 他以第一完成人和单一完成单位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两项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两项,中国专利金奖一项、优秀奖两项,全国信息产业重大技术发明三项。曾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湖北省最高科技奖、光华工程科技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知识产权领军人才和全国劳模称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