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部反通讯信息诈骗蓝皮书发布
来源: 2016-10-17 16:27:02

 

上周五,我国首部反通讯信息诈骗蓝皮书发布,南京邮电大学与中国通信企业协会联合举行我国首部《中国反通讯信息诈骗蓝皮书》发布会,对我国电信网络诈骗的现状、成因等进行了系统的梳理。
 
《蓝皮书》筛选出电信网络诈骗的十大典型案例:
 
1、冒充公检法诈骗案;
2、代考、改分诈骗案;
3、网络购退款诈骗案;
4、娱乐节目中奖诈骗案;
5、补助、救助、助学诈骗案;
6、冒充QQ或微信好友诈骗案;
7、医保、社保诈骗案;
8、钓鱼网站诈骗案;
9、订票诈骗案;
10、贷款诈骗案。
 
《蓝皮书》指出,个人信息泄露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一、道德缺失,金钱至上观念下引发的失德行为以及违法行为。一些掌握海量用户信息的平台往往在利益的驱动下贩卖用户数据,从而给诈骗分子和组织实施犯罪带来便利。
 
二、个人信息安全相关法制建设不够健全,缺乏及时有效的监管手段。相关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的建设远远落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所以不法分子能够钻法律的空子,盗取用户信息。
 
另外,信息不法行为实施起来十分迅速且极为隐蔽,因此还需要建立一套能够进行快速反应的监管体制,能够更好地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
 
三、个人信息安全意识薄弱。实践中,多数人的信息安全保护意识和行为均未形成良好的习惯,这样就极大地增加了个人信息泄漏的风险。
 
《蓝皮书》指出,应重点关注实名制”背后的“记名制”,由于电信企业技术和管理上的缺陷,导致电话卡实名制充其量只是记名制,“实名”的背后并不一定是使用者本人,因此必须采取措施严格电话卡实实在在的实名登记制度。
 
建议采取“三位一体”的电信入网开户制度。“三位一体”的开户模式,即提供真实身份证件、摄制本人影像、保留本人指纹。
 
《蓝皮书》建议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
 
并指出首先将个人信息的定义、内涵、外延等做出相对确定的法律规定。因为姓名、职业、职务、年龄、婚姻状况、学历、工作经历、家庭住址、电话号码、信用卡号码、血型、银行账号等都属于公民个人的身份信息,需要法律对此做严格的解释。
 
可将个人信息分为一般信息和敏感信息,对于侵犯敏感信息的,赋予受害人主张精神损害赔偿的权利。
 
其次,对个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原则、安全责任、监督检查等制度进行规定。国家机关只能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为履行其职责收集个人信息,不得超越法定职权范围之外收集个人信息。
 
对于商业、公共机构、媒体、个人等非国家机关的信息处理者,须经过政府信息登记管理机关办理核准登记手续,未经核准擅自处理个人信息的,由政府部门予以取缔并查处。对于擅自泄露滥用信息者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应追究刑事责任。
 
再次,适当加大处罚力度,增强法律威慑力。在单位和个人实施违法行为后,不仅要追究其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还要追究其民事责任,由法律规定最低的赔偿数额,这既是对侵权人的惩罚,也是对受害人的补偿。
 
  • 上一篇 :7省+12市,工信部扩大宽带接入网业务
  • 下一篇 :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划将至:5G商用网络最快2020年正式部署
  • 分享到

    42.1K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