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新闻>文章正文
中国在PTN的标准、技术和应用方面都已成为全球的引领者。但PTN的发展仍然遇到了来自其它阵营的巨大压力,尽快成立产业联盟,继续推进PTN国际标准化和产业应用推广工作,成为PTN产业发展的前提。
近日,中国移动2011年度PTN集采工作已近尾声,这是中国移动第三次PTN集采,据了解此次采购规模达13万端,累计此前2009年至2010年的两次大规模集采已部署的20多万端PTN设备,仅在中国移动网络,PTN应用已高达30万端以上,现网的部署充分发挥了PTN的网络容量大、弹性高、成本低的优势。此外中国联通也于今年5月启动了多个城市的PTN规模试商用工作,中国电信也已开展试点工作。中国PTN技术和应用已经进入全面发展的快车道。伴随着市场的热火朝天,国内行业标准工作也有序开展。
与此同时,PTN国际标准进展由于一些因素相对滞后,中国PTN产业联盟亟待成立,加速推动PTN国际化标准进程,无疑对中国、亚洲和全球通讯产业的发展都将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标准进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通信标准研究所李芳介绍,从2008年4月开始,ITU-T和IETF正式合作开发MPLS-TP标准,然而由于传输和数据领域对MPLS-TP的网络环境及传送需求的理解、应用模式选择和关键技术方案开发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MPLS-TP标准进展缓慢。
自2009年开始,MPLS-TP框架下的OAM标准就出现了争议,两年来,ITU-T的Y.1731(现已更名为G.8113.1)和IETF的BFD扩展两种标准之争愈演愈烈,导致今年2月份ITU-T的SG15全会陷入僵局,中国代表团力争G.8113.1获得通过,以推动PTN技术的标准化。最终在闭幕会议上,采用了成员国投票的方式解决争议。16个与会成员中,中国、意大利、俄罗斯、韩国等7个国家赞成、美国、英国、以色列等4个国家反对、日本、德国等5个国家弃权。最终以多数票赞同为结果,SG15正式确立了G.8113.1为OAM的标准草案。
此外,今年2月,ITU-T已要求IETF互联网编号分配局尽快给G.8113.1分配正式的代码,保证PTN国际标准制定和产品商用能够顺利进行。然而,今年3月份IETF仍然不同意分配代码。
李芳表示,相对于国内外MPLS-TP相关成熟的产品开发和蓬勃的网络应用,MPLS-TP的标准进展已明显滞后。为了运营商的网络发展需求得到合理的保障,产业链能够获得健康稳定发展,各方必须团结一致,持续推动国际标准的标准化进程。
PTN亟待加强话语权
IETF对PTN标准的拒绝,实际上正是传送和数据两个阵营产业利益矛盾在国际标准上的突出体现,ITU-T和IETF两大标准组织由于利益的冲突没能很好的推动PTN标准的发展。
中国移动网络技术研究所副主任研究院李晗表示:“中国在PTN的标准、技术和应用方面都已成为全球的引领者。目前的技术之争背后是巨大的产业利益和国家利益,应尽快成立产业联盟,继续推进PTN国际标准化和产业应用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