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科研院所和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2023年,创新中心营收同比增速达48.6%,连续两年实现盈利。“下一步,我们要探索多元化激励政策,让更多高端人才能够引进来、留得下、有干劲。”肖希说。
穿上防尘服,再经过两次喷淋除尘,记者才能进入创新中心的芯片封装测试验证平台。
“这是110吉赫兹电光调制器,主要应用于宽带光电子信息系统,去年首次实现国产化。”创新中心器件技术部经理王栋手中的凸字形器件,只有火柴盒大小。它的诞生,解决了国产宽带光电测试仪表和光通信系统中高端电光调制器的关键问题,被国内多家产业用户和研究院所订购。
3年前,我国仅能生产带宽40吉赫兹以内的电光调制器产品,高端产品长期被国外公司垄断,价格昂贵且难以购买。“生产设备大多也只能从国外进口。”王栋回忆。
实行股权制管理的创新中心,主要股东均为细分领域排名前三的企业,覆盖了信息光电子领域60%的创新主体。为了攻克难题,创新中心设立了项目组。“我们开发一款产品时,都会设置一个项目负责人。在产品研发和生产过程中,项目负责人可以调动创新中心的所有资源。”王栋说。
围绕芯片设计、研发、封装和系统测试的全生产过程,创新中心成立4个研发平台,对于专精特新产品,项目负责人可以抽调4个平台的精干力量。
“研发过程中,需要4个平台互相协作。当一个平台突破了某项技术时,其他平台就拼命往前赶,谁也不敢掉队。”肖希说,为了加快产品创新进度,创新中心简化和优化各类立项和审批流程,对于符合创新中心技术规划和重点客户产业需求的项目,立即就能成立项目组。对于项目组缺乏的各类软硬件设备,创新中心会尽最大努力去满足。
通过协同创新,创新中心相继研制成功并量产了40吉赫兹、60吉赫兹和90吉赫兹三款高带宽光强度调制器产品,封装与测试也已实现国产化。
以一个点的技术突破,带动上下游培育完善,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新产品量产过程中,生产设备的精准度和稳定性往往也需要改造升级,我们会直接帮助客户进行设备升级和产能建设,直到符合量产需求。”王栋说,如果市场上缺乏新产品量产的相关材料、设备和配套条件,创新中心便会扶持和孵化相关企业,补齐产业链。
人才资源引进来:从联合培养到资源共享
每个工作日早晨,华中科技大学电信学院博士二年级学生谢子颖都会从学校出发,经过10多分钟路程,8点半之前准时到达创新中心一楼工位。
“在这里,我不仅可以和技术人员沟通学习,还能直接参与芯片的仿真设计。”谢子颖说,在创新中心不仅有业界导师、实习实践补贴,未来可能还有留下工作的机会。
关键和共性技术协同研发,需要丰富的人才资源。
“光谷周边聚集了42所高等院校,56个国家、省部级科研院所。”创新中心副总经理郑彦升介绍,联合培养的方式,既为创新中心储备了人才,又解决了高校设备不足的问题。创新中心引进50余名博士、硕士员工,支持了上百名研究生开展实习实训,为科研人员提供研发、测试、组装、封装平台,服务了数十家科研院所、高校和国家级科研机构。
有的技术太前沿,难以判断其成果转化价值怎么办?由12名院士专家、17名行业专家组成的委员会能够发挥作用。
遇到难题,创新中心会把相关领域的专家聚集起来,共同出谋划策。专家委员会还会对科研和产业化成果进行评审和把关,对研发方向、技术路线和人才引进等提供指导。
目前,中心与国内外20多家单位签署共建协议,在平台建设、资源共享、项目合作、人员交流等方面开展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