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做好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
2025-08-26 20:07:28

微信图片_2025-08-26_200737_770.jpg

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是党中央、国务院一以贯之的重要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继续做好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因势而生、因时而起,构建起以信息技术进步带动工业发展、以工业应用促进信息技术进步的先进机制,并在不断变化中调整适应各阶段发展要求。工业和信息化部承担着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使命,为落实两化融合系列部署提供了组织保障。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握信息化、工业化及其深度融合发展的普遍规律,着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迈上新台阶。


深刻认识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重要意义


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当今时代,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是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从经济社会发展史看,人类经历了以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为特征的三次工业革命,都是以技术革新为核心,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当前,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极大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正在引发工业领域生产方式、组织形式和商业模式的根本性变革,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着眼把握和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必须抢抓变革机遇,通过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强化数字技术赋能,推动制造业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数字技术融合应用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战略任务和具体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要想后来居上,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推进工业化,既要遵循世界工业化的一般规律,更要立足国情,我国在工业化未完成时就迎来了信息化发展浪潮,注定要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型工业化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深刻反映出以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为本质特征的新型工业化,是符合发展规律和我国国情的正确选择。着眼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通过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提高产业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一方面能够推动信息技术深度赋能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促进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加快产业深度转型;另一方面能够释放海量工业应用场景,促进信息技术、工业技术革命性突破,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奠定重要基础。着眼培育和壮大新质生产力,必须把握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内在要求,通过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促进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发展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准确把握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面临的新形势


新时代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两化融合取得了一系列成就,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迈上新台阶,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工业自动化基础愈发稳固。工业控制系统领域,涌现出一批优质企业,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监控和数据采集系统(SCADA)、集散控制系统(DCS)等产品快速发展,部分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工业机器人方面,我国已连续11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国,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工业机器人密度达470台/万人,远超全球平均水平。


数字化转型纵深推进。深入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坚持分业施策,编制印发12个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指南,建设14个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场景图谱。截至2025年6月底,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达到84.0%、66.8%。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百城试点工作提速扩面,带动近4万家中小企业开展数字化改造,培育“小快轻准”解决方案1万余项。同时,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2025年上半年,软件业务收入70585亿元,同比增长11.9%,云计算、大数据服务共实现收入7434亿元,同比增长12.1%。


网络化连接全域延展。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网络、标识、平台、数据、安全五大体系一体部署、一体应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全球领先,5G基站达到455万个,千兆用户突破2亿,实现“县县通千兆、乡乡通5G”。标识解析体系全面建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340家,重点平台设备连接数超1亿台(套),服务企业近400万家次,实现41个工业大类全覆盖,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步入规模化应用新阶段。


智能化升级动能强劲。智能制造工程扎实推进,突破一批智能制造装备和系统解决方案,建成5400余家先进级和230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形成了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智能制造示范标杆。人工智能发展迅速,涌现了一批开源通用大模型,以及钢铁、能源等行业大模型,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智慧动力。


总的来看,我国两化融合已站在新的更高起点上,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从技术发展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集中涌现,融合机器人、数字化、新材料的先进制造技术加速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转型,人工智能成为影响未来发展的关键变量。从国际局势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正在深度调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加大对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数字供应链等融合发展领域的政策支持,并抢夺数字技术标准、经贸规则制定的主导权,融合发展领域国际竞争日益加剧,成为大国竞争博弈的焦点。从国内形势看,我国工业发展正处于爬坡过坎、由大变强的重要关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制造业总体上正在加速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数字技术创新能力、创新产出、创新成果转化不足,传统产业数字化发展相对较慢,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难度较大,数据要素价值潜力尚未有效激活,数字经济发展优势还未能充分转化为实体经济的发展能力,推进两化融合任重而道远。


奋力谱写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新篇章


对照我国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目标,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仍需进一步深化。要持续完善制度设计、筑牢数字底座、推动产业转型、汇聚资源要素,把深度融合贯穿工业和信息化工作全过程,推动深度融合发展实现从“物理叠加”到“化学反应”的跃升,为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健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制度。完善发展机制,建立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投入机制,着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提升治理水平,创新数字经济评价机制,健全平台经济常态化监管制度,构建人工智能安全治理体系,把监管和治理贯穿创新、生产、经营、投资全过程。完善要素配置制度,加强数据交易流通、开放共享等制度规范的研究制定,健全金融支持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机制,充分激发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活力。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通过深入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等,大力发展核心基础零部件、核心基础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关键软件、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推动在企业布局建设更多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高水平产业科技创新平台网络,加快中试和应用验证平台建设。完善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应用政策,出台推进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培育全国一体化技术市场,促进更多科技成果从样品变成产品、形成产业。


大力推动数字产业创新发展。壮大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虚拟现实、工业软件等数字产业,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的开源生态,加快发展网络和数据安全产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制造、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6G、原子级制造等领域科技创新,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适度超前布局建设5G、算力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工业互联网体系化发展,强化网络基础设施安全防护能力建设。


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制定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系统化、图谱化、标准化推进转型进程,以数智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开展“人工智能+制造”行动,建设高质量的工业数据语料库,培育若干通用大模型、行业大模型和智能体。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大力发展智能产品和装备、智能工厂。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加快数字化绿色化融合技术创新研发和应用,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构建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


促进先进生产要素向融合领域集聚。建设高质量两化融合标准体系,提升标准的国际化水平,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强新工科建设,支持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公共实训基地等,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强化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扩大实施“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加快发展数据要素市场,培育数据产业经营主体,加快布局重点行业数据空间建设,推动数据价值挖掘与创造,更好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来源:学习时报

  • 上一篇 :2025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将于
  •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