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2025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量子科技创新发展分论坛在广州举办。会上首次发布“四层五融入”量子通信总体规划,推动量子通信走向泛在化、规模化与多样化。中移互联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移互联”)作为中国移动的专业子公司,持续强化号卡核心能力,积极参与量子密码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量子保密通信产品落地,助力量子加密技术从“实验室”迈向“规模化应用普及”。
筑牢可信身份安全底座,推动密码应用量子升级
近年来,从金融、通信到工业制造、移动支付,从社交通信到飞行控制,各行业都在大力推动加密能力的量子升级。而更普及、更便捷的量子加密能力,正是满足各行业规模应用需求的关键。本次分论坛上,中移互联副总经理庄仁峰发表了题为“紧扣量子科技战略,加速密码应用普及”的主题演讲,他认为量子密钥分发(QKD)、后量子密码(PQC)等技术可以实现传统密码的安全升级,还能够加速驱动可信空间、数字资产流通等新型密码应用的发展。其中,此次发布的量子超级SIM卡具备支持“国密+QKD+PQC”三重加密、永远在线、低成本、依托运营商“24×7×365”客户服务体系等优势,持卡用户规模已超过1亿。通过实现量子密钥在超级SIM卡中的随用冲注,突破了传统密钥容量局限,成为随身量子密码中枢,可赋能各类移动应用场景。
以量子超级SIM卡为核心夯实密码安全的根基,中移互联正在打造标准化、平台化的量子密码应用新模式,以“量子SDK+移动认证SDK+电子签名”的能力组合,逐步向金融、政务、医疗、工业互联网等全行业的APP应用赋能,着力构建覆盖各类APP用户行为的“线上可信空间”,实现从用户账号认证、数据传输加密到操作行为留痕的全流程闭环安全防护。该模式不仅强化了端到端的安全可控能力,还通过具有法律效力的行为追溯机制,为数据要素市场化流通中涉及的合法性、合规性要求提供关键技术支撑,助力构建安全可信的数字经济环境。
同时,中移互联为普及量子密码安全提供全方位支撑,在广州建成全网首个量子密钥批量灌装中心,实现全流程自动化生产,日产能达10万张,是量子安全技术正式步入工业化阶段的重要里程碑。
积极拥抱尖端技术,构建抗量子时代核心竞争力
本次论坛还发布了《中国移动新时代抗量子密码迁移白皮书》,首次提出“自主可控+弹性兼容”的“抗量子安全韧性网络”架构。架构覆盖算法、协议、芯片、系统与应用五大层级,形成全栈式密码生态,实现密码体系平稳演进。
中移互联作为白皮书重要参编单位,以抗量子超级SIM卡为核心载体,依托运营商可信号卡资源禀赋,打造“抗量子密码(PQC)算法+量子密钥+国密算法”三重密码加密技术。在部分场景下,通过PQC算法的密钥封装能力、签名能力和QKD生成的量子密钥共同实现数据加密传输或QKD设备的身份认证,为安全等级最高的通信场景提供“深度防御”方案。此外,中移互联还与清华大学王小云院士团队合作建立了国产密码技术创新与应用联合研究中心,围绕PQC算法在超级SIM卡上的优化实现以及在通信互联网领域的迁移应用规划开展研究,旨在共同推动PQC算法的标准化和应用推广。
从“传统密码”到“抗量子密码”,我们正迎来一场静默而深刻的安全革命,一次从底层架构开始的巨大技术变革。
中移量子密讯,定义加密通信新标杆
论坛期间,中国移动系统解读其量子加密通信产品体系,构建以两级密钥管理平台为核心、“三层两级一体”的架构。中移互联推出的“中移量子密讯”作为获国家规模推广许可的量子加密通讯产品,成为量子加密通信应用层的重要标杆。
该产品以超级SIM卡为密钥载体,融合三重加密技术与移动IM基座,实现语音、图片、文件等信息的端到端量子安全传输,即便面对量子计算攻击,依旧坚如磐石。中移量子密讯中还拥有更丰富的办公应用,满足用户不同办公场景的安全需求;同时具备拥有更细分的管控能力,用户可以设置消息禁转模式,防止重要消息外传,分享文件时还能设置授权,让敏感信息只对指定对象可见,进一步筑牢安全防线。
同时,中移互联还打造了量子密签、量子印章、量子对讲等“量子+”产品矩阵,构建了量子开放合作生态。其中在政务场景,为某省提供覆盖全省各领域的量子服务能力,深度适配行业应用场景,实现传统印章、对讲、专线等硬件设备的安全升级,将量子密码安全与现有应用场景深度融合,推动量子加密能力从实验室真正走向产业化。
未来,中移互联将持续深化“四层五融入”战略内涵,加强技术攻关、标准引领与生态协作,推动量子加密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千行百业,为数字中国筑牢安全底座,以高水平安全护航高质量发展。